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子曦(四川轻化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想推动其快速发展,必须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仍然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的辩证统一关系范畴:新型生产力必然要求变革现有生产关系以适应其发展,变革后的新型生产关系又将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奋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亦要深刻研究新质生产力内在诉求,加深理解其生产特征及规律,主动变革生产关系,以革新后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吸收和科研评价是影响科技创新成效的三个关键环节,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有利于新质生产力颠覆性、革命性突破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好地释放创新动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收益共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以驱动创新动力
新质劳动者以高科技科研人员为重要代表,其生产创造过程具备“非标准化”“灵感偶发”“高度自主性”等关键特征。针对这一特征,一方面,国家持续改革强化收益共赢机制取得实效。近年来,从国家到单位再到个人,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所有人主体不断落实到一线。同时,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亦持续提高,这极大地?;ず图し⒘丝蒲腥嗽钡幕?。当然,在全面推进收益共赢机制的过程中,客观上还存在推进水平不均衡,利益格局调整不完全到位的少数现象。在实践中,某些环节还存在:有政策指导,缺乏落地指引的个别情况。但是,国家在?;ひ幌呖蒲腥嗽贝葱禄苑矫嫠龀龅母镄潞腿〉玫某尚У玫搅巳蛉峡?。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401.5万件,成为全球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公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位居第12位,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方面,应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依托,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具体可加强如下环节。一是要提升科研人员市场需求敏感度。一线科研人员加强市场研判,强化精准识别行业痛点和企业需求的能力,力争从创新源头就增大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二是要积极培育科技市场职业经理人队伍。成果转化涉及法律、管理、金融等交叉知识领域,需要精通技术、市场和商务程序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撮合匹配供求两侧,因此离不开专业生产型服务机构。目前从实践反馈看,该领域市场缺口较大,因而充满机会。三是建设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促进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同时提供估值、法律、税务等专业交易服务,建设并维护好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
完善科技创新风险吸收机制,鼓励创新投入
在全球竞争格局深刻剧变的今天,创新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同时,企业则是科技创新活动具体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然而客观上,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是研发活动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初创团队和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风险常常成为企业及企业家大胆投入创新的桎梏。因此,如何吸收缓释科创风险以驱动企业主动投入就成为关键课题之一。
一是加大政府科创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强度并强化安全垫功能。政府科创产业引导基金是股权投资基金,在继续加大政府科创引导基金投资强度之外,对符合基金投资条件并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项目,可以主动承担起企业创新风险的安全垫功能。在风险端,政府出资份额先行吸收风险;在分配端,政府出资份额最后参与分配。
二是合理延长政府基金清算周期。科学研发风险高,周期长。因此,政府科创产业基金清算周期应充分遵循科创规律,合理延长清算期,当好科技研发的守护者和陪伴者,成为优质的“耐心资本”。通过制度化的政府基金投资清算安排,既可以为创新提供必要资金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和风险暴露,同时还能够减少私人投资者对未知风险的顾虑,从而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初创和技术密集型研发项目中去。
三是主动探索研发成果保险制度。依托大数据,分析科创市场规律和特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探索设计出符合科技创新特性的保险产品,从前期科学探索阶段到后期产品服务运维阶段,统筹调节保险覆盖范围,使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缓释风险,从而鼓励其尝试更多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研发活动。
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确保高价值科研绩效
科研活动是知识密集型创造过程,既有长期坚持探索取得突破的必然性,也有灵感突发的偶然性。其短期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科研单位需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更科学地提供有利于科研人员沉心静气,潜心科研的稳定环境。
一是重点加大对投身长期性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的支持。长期性科研项目本身往往对标颠覆性的重大科技攻关,一旦取得突破,将会在理论和应用层面带来远超中短期项目的重大价值。因此,要革新评价体系,高水平保障从事重大科技攻关的科研人员福利,为其创造能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和使命感投入长期研发中去的环境和保障。
二是加大科研成果实际应用价值评价权重。实际应用价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和效益。更加强调科研成果应用价值,能够促进科研资源高效配置,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从短期的数量型科研中跳脱出来,更多投身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中,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持续涌现。
三是增加创新驱动环境评价。将科研环境质量纳入对科研用人单位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估用人单位基础条件、机制保障等水平。通过评估科研环境质量,可以促进用人单位提高单位资源统筹效率,不断优化科研条件,有助于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
?。ㄋ拇ㄇ峄ご笱Ч掖笱Э萍荚肮芾戆旃抑魅握配煳?、成果转移转化科科长江旭梅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