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进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科研创新高地
培养创新人才,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构筑有效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萍即葱吕氩豢萍既嗽贝罅康氖奔渫度???萍继逯聘母锏母灸康闹?,就是要把人才从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造,真正激发创新动力活力,共同完善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萍汲删屠氩豢沂姑姓俸途裰С???菩橹箍蒲Ъ揖窈胙?、学风传承行动,培育优良学风作风,强化价值引领,共同建设矢志爱国奋斗、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吴志才、黄诗卉:激活旅游业中的文化生产要素
近年来,随着新消费主体的崛起、新消费内容的迭代以及新消费格局的调整,文旅消费不断提质升级,并成为文旅业发展的动力因素。青年和银发消费群体崛起,新的消费特点倒逼文旅业在产品设计、场景塑造、服务供给、营销宣传等方面日趋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和适老化。此外,城乡消费空间互动趋势进一步凸显。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的“微度假”成为游客出行的重要选择。随着大中城市市场向周边中高端休闲目的地流动,城郊消费市场不断扩容,下沉市场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带动了各类红色乡村游、民俗乡村游、休闲度假游的发展,城乡之间互为市场,重塑文旅消费的新空间格局。
与文旅消费提质升级同时实现的,还有公众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加深。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出圈”,“三星堆上新”带来文博旅游的爆红,折射出的都是公众对文物发掘、?;?、传承与日俱增的关注与精神文化需求。而端午期间刷屏的河南卫视水下舞蹈节目等也启发我们,可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和地域风貌有机融为一体,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当下文化潮流因素,以全新的艺术形式激活文化遗存。这种文化的觉醒将使文旅产品能够与目的地的文化底色“共生”,推动优秀文化不断“破圈”。
王光辉:以区域创新网络支撑中国科创崛起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酝酿爆发,全球科技中心快速东移,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领域大量新旧技术更迭交替。中国迎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重要机遇期,一个成熟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也即将形成。
“十四五”时期,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不仅是我国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各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中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应充分发挥“四大效应”,促进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集群效应。近年来,中国接连部署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四大科创中心,创新网络集群效应显现。二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多中心效应。四大科创中心的“局部驱动”网络结构,逐步演变为以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为中心的“多中心驱动”网络结构。三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多层次效应。四是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辐射带动效应。从“先行”到“引领”,既是区域战略的新拐点,也应是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新要求。
周叶中:推进通识教育要抓住三个着力点
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已成为众多高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觉选择。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说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育才”,那么通识教育的旨归则是“育人”。推进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牢牢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个着力点。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蒲Ь袷峭贫缁峤降那看罅α?。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以中国精神统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高校教育方能使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侯嘉斌、杨崇磊、王梓屹: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刻也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和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既是直接参与者,更是最终评判者。为此,我们党始终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论指导,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结合;坚持统筹落实与自力更生相促进。
张守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生态碳汇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不仅包含过去人们所理解的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同时还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贡献,以及土壤、冻土对碳储存碳固定的维持,强调各类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整体对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和维持作用。
熊若愚: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宣传阐释的必要性
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中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样子决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样子,决定了中国的样子。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共产党形象。要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中国共产党将和一切追求人类进步事业的政党一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凝聚世界人民共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桑熙: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而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什么样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才是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科技人才;二是用动态的眼光发展地评价科技人才;三是根据科技创新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评价科技人才的方式;四是让科技人才有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总之,要构建一个科技人才的主观认同和人才评价的客观标准辩证统一的评价体系。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多维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跟踪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反馈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科技人才良性互动的评价体系。
王敬文:以政府督查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政府督查能够有力保障政策落实。作为行政监督的一种方式,督查具有多方面的制度功能,最根本的就在于督促上级政策决定的落实,这是其他监督方式所难取代的。政策从部署到落实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督查可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是促进科学决策。通过督查,上级行政机关能够及时掌握下级工作状况,了解社情民意,全面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科学决策做好准备。二是及时纠偏补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而偏离预期轨道,而通过督查,上级机关可以随时评估政策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式方法。三是提高执行效能。效率低下、选择执行、变相执行是横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面前的巨大障碍。在督查的有力震慑下,能促使下级行政机关更加自觉落实决策,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保证贯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张强:为生态志愿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精神文明办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明确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为什么做、具体做什么、如何做好、怎样保障等基本问题,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制度保证。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