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保持战略定力梯次应对人口老龄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对凇兑饧返墓ぷ髟虿糠?,明确提出要“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老龄事业人人参与的新局面”,其中“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深刻揭示了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本质特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方法,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的战略定力。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具有渐进性、层次性、不均衡性的特点。渐进性是指人口老龄化风险是逐渐显现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不断变化的;层次性是指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具有圈层化特点,往往是从与老年人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逐渐向外一层一层扩展,最终对社会产生全面性的影响;不均衡性是指人口老龄化对各地区、各领域、各环节的影响大小并不是同等程度,而是表现出轻重不一的特征。正是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渐进性、层次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决定了老龄化风险应对客观上也需要表现一定梯次特征,首先要解决近期的、最直接的、最严重的风险,然后再关注其他风险。
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并不存在千篇一律的灵丹妙药,而是必须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口老龄化风险的大小、形式、缓急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社会各主体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上也在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各种措施也不是同时出现、平衡发力,而是表现出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序格局,呈现出梯次性特征。
韩震:教材需要熔铸国家文化标识
构建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就要打造精品教材,熔铸国家文化标识。教材要成为国家文化标识,就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国家形象的精品。首先,必须让教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同向同行,及时充分地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教材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认识世界、传承文化、传播真理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步伐同步推进。其次,要把教材打造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教育蓝本。要从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推进教材建设,在教材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再次,要把教材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汲取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的成果,紧跟文化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步伐,从而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最后,必须在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使用和管理方面下大力气推进。
宋洪远、何可:通藏粮于地,严守耕地?;ず煜?/strong>
首先,要增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以建立健全“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为重点,贯彻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ぶ贫?。其次,要以轮作为主、休耕为辅为基本原则,促进耕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后,要促进种地养地结合,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积极扩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范围,处理好抓生产与保生态的关系,使藏粮于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刘成良:基层治理应避免“重技术轻治理”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要素被应用到基层治理的场景中。这些技术要素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
推动政务信息化、打造智能化平台,是地方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技术”而“轻治理”的问题,将基层治理现代化片面理解为治理手段技术化,把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各种高端平台和信息系统。虽然这些做法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运算和管理问题,辅助基层治理决策,提供可视化信息处理流程,但也存在明显弊端。比如,一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昂。一些地方建设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相关配套建设费用、人工开支及后期维护费用较高,且与地方的财政实力并不匹配。此外,一些信息平台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大量数据依然需要人力调查获取。如果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平台功能则非常受限。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心放在治理手段的技术化,其结果很可能是基层干部忙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和验证,并容易导致形式主义问题。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心在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标,因此要避免“技术”和“治理”关系的倒置。
郭忠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关系再思考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更多是一种既相互促进又彼此矛盾的“共生关系”。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理解何谓全球化、何谓民族国家。我们可以把全球化看作是经济的、交往的、政治的、文化的全球化,或者晚近流行的数字全球化。无论何者,全球化本质上是“时空关系”的一次根本变革,即由于网络等新技术的兴起而导致“时空距离”的消失?;谕暾莼∩系目占洹巴该餍浴焙痛渌俣鹊摹八彩毙浴?,是全球化的两大根本特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当下进展则使这些特征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及时和更加显著。
与全球化概念一样,有关民族国家的界定也可谓众说纷纭。但作为一种与历史上的城邦、王朝、帝国等迥然有别的国家类型,清晰的领土边界、明确的成员身份、独立的国家主权、排他性的行政管理被当作民族国家的普遍性特征。按照吉登斯的观点,民族国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发展出史无前例的“反思性监控能力”,能够对领土边界范围内的任何事物实施细密的行政监控。
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上述含义不难看出两者间的亲和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国家对于即时性的信息获取和透明性的空间结构具有内在的兴趣。出于国家安全、权力行使、发展规划等各种目的,民族国家不仅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自身领土边界范围内的任何信息,而且对边界范围外的信息也追求尽可能详细的掌握?!翱占渫该餍浴笔敲褡骞抑卫矸绞降哪谠谧非?。这不仅依赖于全面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而且依赖于快捷的信息传输与处理。从国家整合的角度衡量,不同类型国家的差别就在于国家对社会进行信息搜集、储存和加工能力的差异。在民族国家出现以前的各种传统国家形态中,信息的储存和传输或者依赖于人脑和口口相传,或者依赖于文字书写和印刷技术,无论何者,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整合能力都相对低下,地方社会基本上处于自在、自治的状态。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国家对社会的整合能力,伴随着这一变化,人类开始进入民族国家时代。但只有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芯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民族国家才史无前例地真正实现领土空间的“透明化”和管理方式上的“即时性”。
从这一角度而言,承载全球化的关键要件同样为民族国家的所亟需。现代通信技术帮助塑造了民族国家的面貌和治理方式,但反过来,民族国家的内在追求也促进了信息存储、传输、加工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全球化获得加速发展的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全球化的动力不仅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本性,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本性。正因为如此,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不仅没有终结民族国家,而且使民族国家脱清与传统国家形式的藕断丝连而进入到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时代。但问题在于,两者间的关系并非只有和谐和互促发展的关系,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全球化也像是其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不断给自身造成致命冲击。这一点对全球化而言同样如此,民族国家像是一个强大的制动器,给凯歌奋进的全球化进程打上一连串缓冲符。
由于难以逾越的国家主权、不断强化的国家能力等原因,民族国家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很难被取代。同时,全球化也不会因为民族国家的一时反弹就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还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而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不能因为全球化或民族国家给对方造成的某方面冲击就否定其整体存在的可能。实际上,两者在经受对方冲击的同时,也从对方那里吸取了大量养分,从而使自身进一步变得强大。中国通过加入全球化浪潮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经受过和经受着全球化的重重考验。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学会与全球化共存,对于中国下一步发展而言可谓至关重要。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